Dr. Wang at the age of 7 months


Four years old


Dr. Wang (right) at 10 years old, with his mother,
brother and father.

 

Learn about the Wang Foundation for Sight Restoration.

World Wide Articles

People's Daily
The official Chinese national newspaper

World News
The most widely circulated Chinese language newspaper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on Dr. Wang and his LASIK surgery

World News
Reported from operating room

Nashville Channel 4
Reported from operating room


First Bladeless LASIK in China
(Chinese)



采访:美国哈佛MIT特级优等生

- 王明旭眼科中心王明旭医师(MD,PhD)

王小兵,眼科学博士 

   美国的哈佛大学是国际著名的大学,能够进入哈佛大学就读是许多学子的梦想。而 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竞争则更为激烈。在国际华裔眼科医师中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当年的全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中以总分最高 分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医学院录取,并在毕业时获得优等生奖,不仅如此,他的毕业论文发表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杂志之一《Nature》上。 他不仅取得了美国激光物理博士学位,并且在美国最好的眼科住院医生训练医院Wills眼科医院完成了residency以及在全美名 列第一的Bascom Palmer 眼科医院完成了角膜专科训练(cornea and refractive surgery fellowship). 这些成绩似乎已经足够精彩,但这些仅仅是王明旭医师成绩的一部分。他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 同时具有激光物理博士学位的眼科医师之一,他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数种屈光手术,他建立了帮助盲人复明的基金会。令人难以相 信的是他竟然还是全美国际交谊舞明星赛的名次得主,是所在的田纳西州华人商会的发起人和主席,并是一位很好的钢琴和二胡演奏者。这 一切成绩似乎超出了常人的能力,甚至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力。当问起他何以将如此多的工作和技能融于一身时,王明旭医师说“我 喜欢把所做的事情做好,在困难和疲惫时热情会促使我尽力发挥自己的潜力,我也喜欢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提高自己,这种不断超越 自我的过程给我带来乐趣。”在与他的交流中可以感觉到,如他所言,他的成绩来源于勤奋、努力、不懈的热情和追求完美。

教育背景

   王明旭医师对医学的执著来源于他的家庭。王 明旭医师的祖父就是当地著名的医师,曾经因为医术高超得到当时中国著名的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蔡廷锴将军亲笔题赠的“医术昌明”的横 匾。他的父母均为当地著名的浙江医科大学的教授,并且后来均为哈佛大学等数所著名大学的访问教授并任职。但他没有想到的是 在他最终与医学结缘之前他要走过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而这份曲折的经历却未能动摇他的决心。回过头来这份经历反而成为一份财富,使 他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全面而丰富的眼科医师。

   明旭中学时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他当 时被迫辍学在家。为了能够继续学习,在父母的帮助下,他在医科大学旁听课程,但不久这种机会就被禁止了。为了不浪费时间,有一技之 长,他又在父母的安排下,学习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希望能够考入音乐学院,为了改变命运,他每日苦练达十多个小时,然而不久音乐学院 停止招生,命运的大门又一次向他关闭。这种绝望的现实对一个不甘心现状、希望有所追求的十六岁的少年无疑是十分的残酷。无奈之下,他 只好作了一名临时的包书工人,每日的报酬是八角人民币。

   命运似乎从不放弃那些自身永不放弃的人。一年以后,高 考恢复了。命运的大门打开了,但却是那么的吝啬。对于刚刚复学的明旭来讲,尽管他可以参加高考,但却只有两个多月的准备时间,而且高 中课程他只学习了五分之一。面对命运的挑战,在父母的支持下,激发出明旭强烈的决心和热情。为了抓住这次机会,他全力以赴,夜以继日 地学习,最终凭借聪颖勤奋和以往的基础竟然获得了全省在校生高考成绩第四名。在选择大学时他前三个志愿都是医学院,但是由 于他的成绩十分突出,他被当时国家支持的国内顶级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录取。

   中国科技大学是中国科学院建立的大学,当时 能够被录取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加上“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形成了非常浓郁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尽 力传授,学生努力学习,明旭在此期间打下了扎实的理工科基础。这些基础使他能够在以后从事医学工作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能 够抓住并且突破问题的关键,而不仅仅依靠经验和操作。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王明旭被学校选中提前一 年毕业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他来到马里兰大学主修激光物理,学习期间他刻苦努力,所学的所有功课成绩全是优秀,在科研方面也 显示出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著名的《物理学综述》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十二篇论文。除了学习之外他还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社会活 动,被选举为马里兰大学的华人学生联谊会主席,后来成为全美华人学生nea学者联谊会主席。由于表现突出,他作为华人学生 学者代表,受到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副总统布什先生在白宫的接见,并与里根总统单独合影,里根总统亲笔在合影上签名留念。经 过四年的努力,明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马里兰大学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

   至此他原本可以沿着这个专业走下去成为一个学者。但 潜藏多年的医学梦想再一次在他心中浮现出来。重新选择医学意味着两个现实问题:一是要再花费九年的学习时间才能获得第一份薪水,二 是要重新进入一个新的专业,而且这在美国也属于热门专业,竞争会异常激烈。优秀成绩的背后往往是过人的付出。明旭这种选择的决心本身 就证明了他过人的意志与恒心。用他的好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教授的话说:“王明旭的这个选择意味着他要读书三十一年后才能挣到 第一份薪水,他的恒心使达摩面壁九年也显得微不足道”。

   同样又是经过短短三个月高强度的跨学科学习,王 明旭在全美医学院入学考试中获得了最高分,并被美国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同时录取,经过考虑,明 旭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建立的健康科学和技术专业,这个专业融合了哈佛大学综合大学的优势和麻省理工学院理工 科的优势,极具吸引力和竞争性。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环境中,王明旭再一次证明自己的实力,四年学习结束时他获得优秀生奖和哈 佛医学院应届毕业论文第一名。论文发表在世界著名的《Nature》杂志上,并被评为哈佛医学院当年度“基础生命科研最佳论文奖”,哈 佛大学并为这一成果申请美国国家专利。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并对国际标准交谊舞产生兴趣,同样凭着认真的精神,他和同学一起组建了学校 的交谊舞队,并最终获得全美大学生国际标准交谊舞比赛冠军。从此这一爱好一直伴随着他,这项活动不仅带给人们视觉享受,也 成为以后他帮助盲人开展慈善事业的方式。

   哈佛大学毕业后经过激烈的竞争,明旭进入了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眼科中心Wills Eye Hospital进行住院医师培训。在这里他经历了严格的眼科临床强化训练,积累了手术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开始 接触到早期的激光矫正近视眼技术,由此他敏锐的觉察到激光屈光手术即将成为潮流,于是将角膜专业作为自己的专科方向。住院 医师培训结束后他申请到全美角膜领域最著名的Bascom Palmer Eye Institute进行专科训练,在几百个申请者当中,他脱颖而出,获得了当年唯一的录取名额。在此期间他已 经开始学习并积累LASIK手术的技术和经验,这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他在曾教授指导下开展的羊膜抑制角膜斑痕形成的 研究为以后完成羊膜隐形眼镜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专业发展

   由于具备一流的专业训练背景和业务能力,王 明旭医师在结束专科训练后直接就被美国中南部著名的Vanderbilt University聘为眼科激光视觉中心主任。在此期间凭借出色的诊疗技术和认真负责的医疗态度,王明旭医师在当地患者、社会和媒 体中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在从事大量手术例数时也一直保持很高的成功率。鉴于他在激光屈光矫正方面的影响力,他被邀请担任 美国FDA眼科委员会委员,并在1999年美国FDA全国LASIK手术临床结果总结中任首席专家。

   2002年4月,在Vanderbilt University任眼科激光视觉中心主任五年后,王明旭医师成立了自己的眼科中心Wang Vision Institute,从此他的专业发展又开始了新的一页。在这里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更好地引进最新设备,刷新技术程序,不 断寻求更高的境界。他耗巨资引进了最新的飞秒激光仪器,从而使他具备的激光技术和眼科专业融合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通 过严密的思考和慎重的操作,他陆续率先开展了数种屈光手术。如第一例飞秒激光人工角膜植入,第一例角膜移植后飞秒激光植入角膜基质 环,第一例白内障手术后的飞秒激光角膜移植。由于飞秒激光可以实现无刀化切割,而且其作用的深度、位置可以相对精确地控 制,因此可以提高一些脆弱的风险很大的患者手术的可控性与成功率。王明旭医师利用他所兼备的激光专业知识和眼科扎实功底将这一技术的 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也给一些在传统技术面前已经没有任何希望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和转机。

   波前相差技术是一种更为精准的光学测量和描述技术,最 初应用于天文、军事和光学仪器领域。随着眼科技术的发展和对视觉质量要求的提高,波前相差技术开始被应用于眼科。作为一种新技术,波 前相差技术对眼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形成了“波前相差热”。但由于波前相差技术涉及数学物理知识,许多眼科医师并不能透彻地理 解,因此在应用时就不能正确地选择和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深厚的光学知识和眼科知识,王明旭医师冷静地提出应该将波前 相差技术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并提出一些基本的屈光技术实际上更为重要,他的专著《Corneal Topography in the Wavefront Era》使大家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应用波前相差技术,因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 2006年由Slack公司出版当年就名列公司畅销书中第二位。波前相差技术的正确应用无疑也给患者带来了益处。

   由于新技术发展迅速,因此王明旭医师非常注重学术的交 流。他一方面注重如何尽快地掌握最新的技术,另一方面又非常乐于将自己掌握的新技术与他人分享。他兼任《美国眼科杂志》、 《角膜》、《白内障和屈光手术杂志》、《屈光手术杂志》以及《眼科和视觉科学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审稿人。还主编了 《Corneal Dystrophyies and Degenerations-a Molecular Genetics Approach》、《Irregular Astigmatism-Diagnosis and Treatment》等专著,参与编写的专著达二十九部之多。他多次在各类国际眼科学术 会议上受邀作学术报告。他被中国的厦门大学和中山医学院以及爱尔眼科医院聘请为客座教授,并实施了中国第一例飞秒激光LASIK手 术、中国第一例飞秒激光角膜基质环手术。

   王明旭医师还非常注重与患者的交流,他每天 的工作之一就是在网上回答来自世界各地患者的问题。在一些普及性的医疗讲座中,他会针对听众的特点尽可能通俗易懂地将自己掌握的医疗 知识传递给他们。由于他具备优秀的医疗技术和耐心认真的态度,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他连续几年被美国Castle Connelly 组织评为“全美国最好的医生”,并成为全美ABC电视台电视节目“彻底改变”(Extreme Makeover)指定的LASIK手术医师。他完成多达了25,000例以上LASIK手术,其中3,000例以上是医疗工作人 员。他的患者群来自美国40个州以及世界上55个国家。

   在对患者的关注过程中王明旭医师发现一些疑难病情的患 者往往同时也被医疗费用所困扰而得不到有效的救治。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救助更多的困难患者,他创建了“王明旭视力重建慈善 基金会”以筹集基金帮助这些困难患者。这个非赢利组织筹集资金为因角膜而重度失明的患者提供交通等费用以完成疑难眼睛重建手术,他本 人则免收所有手术费用。每年秋天这个基金会都有一次筹款活动,叫做“眼睛舞会”(Eye Ball),在提供美好的视觉享受的同时吸引人们关注和帮助那些有可能通过人们的努力而重返光明的患者。 

未来方向

   王明旭医师每日的工作充实而繁忙。许多目标 在他每日的努力中一步步实现,更多的目标又成为他不断进步的动力。他不断地追求和突破更高的屈光矫正技术,以给患者提供更 好的视觉质量,同时能够给那些目前技术条件下只能处于黑暗状态下的患者带来光明。他希望通过基金会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使 他们能够在社会的帮助下拥有更好的视觉并在心灵上感受社会的温暖。他希望人人都能拥有健康的视觉。“到那时”,他说:“我就邀请所有 的人来参加我的舞会,让每个人尽情享受这美好的视觉。”

联系方式:

    • 李筱荣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天津和平区同安道64号,天津,中 国,300070。网站:www.tmuec.com.cn; 电邮:xiaorli@163.com; 电话:+0086-22-23346430.

参考文献:

    • 李筱荣,王艳辉,刘新玲.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的毒性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8;24(3):189-193.
    • Chen W, Zhao K, Li X, Yoshitomi T. 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 Modifies Epithelial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Kinetics in Conjunctiva. Cornea. 2007; 26(9): 1101-6.  
    • 李筱荣 , 王伟 , 袁佳琴. 共焦显微镜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分布及形态学特征.中华眼科杂志. 2006;42(10):896-900.
    • Marunouchi T, Hosoya H, Kousaka M, Lee XR, Majima Y. Detection of polymorphic FGF Receptor 1 mRNA in bovine lens epithelium by PC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nternational. 1997; 41(6): 1171-8.

 

Dr. Ming Wang, MD, PhD, Director
Wang Vision Institute, Nashville TN 37203
Ph 615.321.8881 | Fax 615.321.8874

Drwang@wangvisioninstitute.com | www.wangvisioninstitute.com


Read Chopin's Ballad, written by Ming Wang:
"Aboy's imagination inspired by Chopin's music"

Read THE 5-MILE STONE BRIDGE:
“Dr. Wang's first visit to China in 20 years”


 
Copyright 2005- 2009, Dr Ming 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HomeContact Dr. Ming WangPrin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