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Wang at the age of 7 months


Four years old


Dr. Wang (right) at 10 years old, with his mother,
brother and father.

 

Learn about the Wang Foundation for Sight Restoration.

World Wide Articles

People's Daily
The official Chinese national newspaper

World News
The most widely circulated Chinese language newspaper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on Dr. Wang and his LASIK surgery

World News
Reported from operating room

Nashville Channel 4
Reported from operating room


First Bladeless LASIK in China
(Chinese)



        事在人为

---记著名华裔眼科医生王明旭博士别开生面的演讲会

芙蓉

      9月20日下午,秋高气爽,世界著名的华裔眼科医生王明旭博士应邀来到 孟菲斯为青年志愿团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进行演讲。在孟大工程学院的礼堂内,青年志愿团的学生和家长们怀着热切的心情参加这次演讲会。

      王明旭博士的演讲与众不同,他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首先他在屏幕 上映出“The world is what you make of ”,并问学生们怎么翻译成中文。这些学生中,大多数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平时张口就是英 语,可要他们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翻译成中文,还不太容易,但是孩子们怀着极大的兴趣,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有的说“世界是 你们的”,有的说“创造世界”,最后王博士解释道,这句话应该翻译成“事在人为”,意思就是人们要不断努力,去向自己人生的目标奋 斗,才有可能成功。这种生动的演讲开场,一下就把孩子们注意力吸引住了。

    接下来,王博士绘声绘色地为孩子们讲述了他人生的经 历。他出生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前几年,从1966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所有的大学都关门,学生不上课,整天闹革命。成 千上万的青年学生被送到边远山村接收再教育。1976年上半年,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当时国家规定所有高中毕业学生都要下乡去接受 贫下中农再教育。明旭的父母深知明旭天资聪颖,日后应该在科学道路上有所造诣,但迫于当时的形势,他们做出了痛苦的选择,让 一向勤奋好学的儿子辍学在家,避免了下放到农村,但却付出了失学的惨重代价,一家人心情一直非常沉重。

    由于明旭父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医科大学任教,和 学校教师都很熟悉,文革期间,学校管理松散,所以明旭得到去医科大学旁听的机会,为时一个学期之久。从小就有强烈求知欲的明旭,非常 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他象一块干海绵,浸入了知识的海洋,在尽情地吸吮着,澎涨着。他的各门功课都超过了那些正式学生,连学生们最头疼 的心电图,他都掌握得很好。有一次在人体解剖示范后,老师惊奇地发现,明旭只经过课堂听课,就能熟记大部分骨骼和肌肉的名称,神 经系统的走向和分布也记得很清楚,这位老师感慨地对明旭妈妈说,他教了这么多年的解剖学,还未曾遇到记忆力这样好的学生,明旭真有学 医的天赋。但是,不久以后,学校贴出了告示,不允许这种 “旁听生” 听课,使他又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他的学医愿望成了泡沫。

    此时的明旭很需要安慰,需要逆境中的勇气 和继续前进的信心。爸爸对明旭说:“这次学医虽未成功,但学到一些医学知识总是好的,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可以想想其它办法。人生的道 路是曲折的,对前途要有信心”。

    由于明旭从小喜爱艺术和音乐,父母通过朋友的介绍,想 方设法让明旭拜胡琴名师孙以诚老师学二胡。他们想,如果明旭能有一技之长,将来有机会进入专业学校,也是一条出路。曾经梦想成为音乐 家的明旭当然乐意全力以赴地走这条路,这也是学习技艺的好机会,从而他开始了另一个新的尝试。

    杭州的冬天寒气逼人,家里没有暖气,屋里 屋外都是一个温度。冬天时常只有摄氏3-4度,下雪时则到零下几度,学二胡首先要练习手指的灵巧性。每天上课前是手指基本功的训练,已 经冻了的手还要在冰冷的琴弦上按揉震颤,每个手指头要揉弦5分钟,两根弦,四个手指,共要练40分钟。手指由剌痛变麻木了,由麻木变 僵硬了,手冻伤了,溃烂了,留下的疤痕至今依稀可见。当明旭看见一群群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经过身边时,内心涌起一阵伤感, 生活竟然这么残酷,以往自己是在校的优秀学生,现在却失去了所有读书的机会,只有身边这把二胡和自己做伴。然而他天生不服 输的气质在暗暗给他动力,他要不顾一切地练下去,总有一天他会成功地获得高超的技艺,也会象那一群群从他身边经过的孩子一样,背 着书包去上音乐学院的。在名师的指教下,不久明旭已能悠然自如地拉“二泉映月” 、“良霄” 、“赛马”等名曲。父母每天下班回家时,听到从窗口飘出来的悦耳琴声,心中感到无比的宽慰,期待着有朝一日明旭考入音乐 学院继续深造。

    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人,就在明旭全力练习二胡,以 求考入音乐学院时,突然得知政策改变了,音乐学院停止招生,就连报名的机会都没有了。这又一次的沉重打击,使明旭幼小的心灵再一次受 到创伤。他提起沉重的二胡,让委婉凄凉的“二泉映月” 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他想:与“二泉映月” 的作者、盲艺 人阿炳相比,我的眼睛能环视周围,但我却未能看到未来,在精神世界婉若盲人。然而王明旭并没有失望,他仍千方百计地追寻前进的道路。

    一天,他读着肖邦的故事,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虽 然才16岁的少年,经历两次的挫折后,也体验到人生的艰难曲折,内心萌发出一种冲动,他想要作曲,想要用音乐抒发内心的感受。明 旭与一起留城的同学柳晖和好友吴天马对文学和音乐很感兴趣,喜欢写作、做诗,三个孩子常常在一块学习创作歌曲。柳晖和吴天马作词,王 明旭谱曲。明旭由于学过二胡,对谱曲颇有兴趣,那7个音符就象7个豆芽瓣,任由他们摆弄,这样排比是表示悠扬,那样组合是体现悲伤,他 们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不停地作曲。在那些没日没夜的辛劳中,他们体验了创作过程中的那种兴奋和自豪,在创作中渐渐成熟。每次成功地完 成一首曲子后,就满怀希望地送去音乐出版社,翘首期盼着被录用的通知。明旭作的第一首曲子叫“葵花园舞曲”,前前后后送去50多首曲 子,最后一首曲子“囚歌” ,倾述了三位年青人渴望读书,向往自由和追求幸福未来的心情。可是,竟然没有一首被录用,这又是一次对 明旭的沉重打击。

    这一次又一次的遭受挫折,令明旭倍感沮丧,但 人总不能碌碌无为的生活着,在万般无奈中,明旭去新华印刷厂当包书工。当时正遇上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在全国大张旗鼓发行,工 厂为出书需要大量劳动力。这样明旭就成为每天赚八角钱的临时工,当时社会上称为“八角头”。每天一早起来,明旭骑着自行车,带着事先 准备好的中饭,赶到厂里去做那份简单劳动。坐在包书的流水线前,做着机械的操作,明旭的内心却难以平静,难道好好读书,每 门都满分的我,前途就在这儿吗?我的生活就如此单调吗?他不能平静地忍受这种生活,他期待着有朝一日新的机会能降临。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76年秋天,这个中国历史上永远无法 磨灭的年代,“四人帮”被打倒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开始得到纠正。1977年初,舆论界对教育战线的错误进行批判,王明旭的父亲带回 一份《参考消息》,其中有一则报导“中国高等学校今后的招生将实行两条腿走路,不但要招‘工农兵’学员,也可以从高中毕业 生中招生”。这一条不显眼的短讯,给全家人带来剧烈的震动。小小的几行字,却透射出一束光茫,明旭和他的父母都为之兴奋不已,也许, 明旭终于有机会上大学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往往需要旁人指点引导,父母是儿子的良师益友,他们在关键时刻,为儿子的人生之路点亮了前 进的明灯。经过再三思量,父母果断地决定,应想方设法让明旭直接插入高中二年级读书。为此他们四处奔波,最后将明旭插班进 入杭州第十一中学,尽量填补那一年半辍学所遗漏的课程。

    在经历这么多磨难后,又有机会走进高中的课堂,王明旭高兴极了,千幸万幸终 于又可以读书了,他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决心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像一头饥渴的小牛犊在拼命吸吮乳汁,发奋学习。刚开始,他 听课比较累,但凭借他的聪明和勤奋,很快就跟上去了,并迅速成为全年级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1977年10月间,国家正式宣布恢复高考招生。消息传来,令王明旭全家欣 喜万分,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时刻,可是距离考试日期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只读了五分之一高中课程的明旭能赶上去 吗?这是他面临的关键时刻。一家人认真地分析了当时高考的形势,觉得要抓住这个时机。他们深知机遇往往都是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只 有善于掌握机遇的人才可能成为胜者。最后,大家决定让明旭全力以赴积极准备参加当年的高考。

    王明旭心里明白,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两年的高中课复习好,只有去拼,人 生难得几回搏!豁出去了。王明旭开始了为高考而奋斗的艰辛战斗历程。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他把高中数理化全部自学完了,最 后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到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

    命运终于善待了王明旭,他以过人的智慧和毅力撞开了通向美好前途的大门,结 束了曲折坎坷戏剧性的少年时代。

    王博士这段不寻常的经历是在场听讲的孩子们根本没有经历过的。从文革时辍学 到拜师学二胡,从医学院的旁听生到自学作曲,在生活的逆境中如何在父母的关切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后又在美国 马里兰大学获得激光物理学博士,曾受美国总统里根接见。继之,以优异成绩获得世界著名哈佛医学院和MIT共同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 并在美国两所著名的眼科中心接受专业训练。他站在世界眼科学前沿,发明了羊膜隐型眼镜,获得美国专利;开创世界首例飞秒激光人工角膜 移植等难度极大的眼科手术;创立独特的眼科中心,为来自55个国家的病人诊治眼病。他著述丰富,包括在世界权威<<自 然>>杂志发表重要论文和主编出版美国眼科学专著。他已连续5年被评为美国最佳医生,担任过美国FDA眼科评 审委员会委员。他创立的慈善基金会,为许多盲人免费做高难度视力重建手术,重见光明。他荣获2006年纳许维尔公共电台慈善家奖,并 成为“医学博士新闻” 等杂志的封面人物。

    王博士以自己走过的每一阶段展现给青年们一个活生生的事在人为的人生奋斗经 历。会场上演讲人和听讲人融为一体,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王博士的每一句话,王博士在演讲过程中,不时地向孩子们提问,兴趣盎然的 孩子们总是积极回答,并且常常提出问题。

    王博士演讲后,屏幕上放映了王明旭眼科中心为盲人复明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和无 私奉献的镜头。他创立的王明旭复明基金会是慈善机构,为盲人提供高水平免费诊治。一个个盲人在王明旭眼科中心治疗后,重见 光明,创造了世界奇迹。王明旭博士不但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他还对国际交谊舞情有独钟,屡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

      王明旭博士的成功奋斗史深深触动了青少年们的心灵,他们将以王博士为榜 样,以王博士“事在人为”的坚定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位同学感谢了王明旭博士来到孟菲斯 青年志愿团的年会进行演讲,并高兴地告诉王博士他的演讲给她为大学申请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启发。

      演讲结束后,青少年们踊跃购买王明旭的中文版传记《与眼共舞》,王明旭 博士和作者百合热忱细心地为读者签书,还耐心地不时停下来与青少年们合影留念。卖书所得款项将全部捐给王明旭复明基金会。

Dr. Ming Wang, MD, PhD, Director
Wang Vision Institute, Nashville TN 37203
Ph 615.321.8881 | Fax 615.321.8874

Drwang@wangvisioninstitute.com | www.wangvisioninstitute.com


Read Chopin's Ballad, written by Ming Wang:
"Aboy's imagination inspired by Chopin's music"

Read THE 5-MILE STONE BRIDGE:
“Dr. Wang's first visit to China in 20 years”


 
Copyright 2005- 2009, Dr Ming 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HomeContact Dr. Ming WangPrint Page